中式心境查經法
馬可福音一章廿一至四五節
文:黃厚基
這一段是耶穌呼召門徒後第一次進入迦百農城,(第二次再進入是第二章,再進入是因為他已經出來到曠野去[v.35],爾後到到加利利其他各處去[v.39])。
第一次迦百農之行,圍繞在進入會堂一事,馬可透過眾人對耶穌的反應說:「眾人很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當時發生了一件插曲,有一個被污附著的人大聲叫喊。但他說知道耶穌是誰,是神的聖者」以及隨後耶穌對牠的斥責並把牠從那人身上趕出來,正回應了之前眾人的印象:耶穌像一個有權柄的人。當然,耶穌似乎不愛污鬼大聲張揚,這是馬可福音一直強調的:耶穌不愛過早張揚祂是彌賽亞的身份。
他走出會堂,和四個門徒:雅各、約翰、西門和安得烈去到後者兩兄弟家裡,原來他們的母親害著熱病,不知他們知不知道,(因此我們不敢在此說:你看,門徒為了跟隨耶穌,母親病了也不能在身邊陪著,而這就是作門徒的代價,)但無論如何有人要告訴耶穌。耶穌就「進前拉她起來,她起來,熱就退了。」為甚麼耶穌醫治她,馬可沒有告訴我們為甚麼。或許耶穌並不抗拒醫治人。祂雖不願按著眾人的意思(群眾壓力)來施行醫治,也不用醫治為吸引人跟隨祂的手段,但顯然在此,祂並不抗拒醫治,正如祂並抗拒趕鬼。或許祂醫治西門的岳母是出於關係,西門是祂的門徒,他母親病了,祂當然樂意醫治,祂對待那些服事祂的人就是那麼的體貼。
就這樣祂的名聲就傳給了,(或許是早在敢了污鬼之後[v.28])。於是有人就「帶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真是壯觀呀!但耶穌在此也不抗拒醫治和趕鬼。當然,如前一樣,耶穌不要鬼說話,不要牠們的張揚。
次日清早,耶穌便到曠野禱告去了,門徒來找耶穌說:「眾人都在找你。」是啊!門徒跟隨真的有所期待,期待祂是彌賽亞,是民族的救星?現下眾人都來找耶穌,耶穌的名聲真是打響了,這豈不就他們所希望的嗎?豈不是耶穌所希望的嗎?即眾人都跟隨祂。然而,耶穌或許叫他們失望了,因他沒有捉住個「出名」及「可以有一番作為」的機會,反而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原來他不是為醫治趕鬼而來,也不是為出名而來的。但到了加利利其他地方,模式沒有變,仍然是:進了會堂,傳道、趕鬼。
我們不問耶穌為甚麼不迎合眾人的期待,上面已經說明了,而是問耶穌如何能不隨從眾人的意思。祂沒有試探嗎?祂沒有錯覺嗎?既然是傳道,有那麼多人願意跟著,豈不是成功了嗎?不是能更快完成工作嗎?不 !這條路似乎不該是如此的。留意在趕出污鬼和醫治了西門的母親和許多人以後,第二天耶穌是早早起身去禱告,去安靜,在禱告中對準上帝的心意,在禱告中搞清楚自己的使命和方向,在禱告放下那種成功的試探。
四十節開始提到一個長大痲風的。馬可沒有告訴我們那是發生在甚麼地方,從上文可以推測是在加利利境內。痲風病在猶太人中是要被隔離的。這病人大概已經被人排拒了許久了,以至他來求耶穌的時候,不在於相不相信耶穌的能力,而是有點擔心耶穌肯不肯。所以他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好一句你若肯!我們向主禱告的時候,也該是有如此的信心,主啊!不論環境是如何,不論別人怎麼看,不論事情有多糟,只要你肯,我便潔淨了。不必看別人的眼光,不必想別人怎麼想。
於是耶穌醫治他。祂是動了慈心,而且「伸手」「摸他」。這「慈心」和「摸他」是一致的,是前者帶動後者。對於痲風病者而言,這一行動本就帶著醫治之能。沒有敢摸他的,他是潔淨的,是不被接納的。但這人不只是有能力,祂竟然肯醫治他,不是因為祂有能力故此醫治,而是祂真的肯,不是說說而已那種,而是真的伸手摸他。那一刻他差一點說「不可以」,但就在那一刻幾乎感覺到那手中傳來的愛和接納,耳中聽見祂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他便好了。
再一次,耶穌又吩咐這從痲風病痊癒的,「甚麼都不可告訴人。」結果,」「這人出去以後,還是說了許多話」。有時候有些人的熱心是幫倒忙,這下就令「耶穌不得明明的進城,只好在外隨曠野地方。」可以想像,祂若一進城,眾人就都擁上來,要給祂治病。祂就不能靜靜的做祂要做的事了:就如進會堂去教訓人。
我們可以從以上這幾個段落學到甚麼呢?今天,我們的話像文士呢?還是像有權柄的人。但我們是否刻意「模仿」有權柄,而製造出一些冒牌的權柄呢?似乎表現得「有權柄」如果有效,能幫助別人聽你的,能建立到事工,甚至是似乎能推展福音的,冒牌的權柄又何妨!
今天,我們的焦點和耶穌似乎有點分別,我們搞甚麼聚會都好,總怕沒有人來,或來得不夠多。總而言之,不管對方的動機是甚麼,「有殺錯,冇放過」。我們尋求的是,「人多」就是一個指標,「成功」就好。
此外,能力不是焦點,神蹟也不該是。就好像耶穌醫治大痲風的那一刻,重點是祂動了慈心。我們的服事,可以從單純的動機開始,慢慢的變為乏力和枯乾,之後因為服事沒有能力和果效,便轉而追求能力。然而,或許那一刻該追求的不是能力,而是回到主的面前,得著祂那樣的「慈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