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心境查經法
如何能用「心境和關係」 和文學故事 的模式來讀馬可福音呢?這兩種讀經方法,其實只看其名便知道,前者取自中國人的觀事處世的角度,後者則取自西方的文學研究的方法。兩者能擺在一塊兒嗎?兩者能相通嗎?能二合為一而相得益彰嗎?本文希望能先解決「心境與觀係」查經法之起源及其方法論及應用;然後,再談文學故事的閱讀模式之來源及應用。最後則解釋二者如何相輔相成而成為一個助聖經的讀者深入作者及文中各角色心境而明白真道的途徑。
先談「心境與關係」,只觀其名,便覺非常之中國。筆者希望先解答如何得其名,然後再詳解其思想方法,最後解釋這方法如何可以用於研讀聖經。
何謂「心境與關係」
「心境與關係」分「心境」和「關係」兩面來看。心境者,以水鏡喻人心,境者鏡也。人皆知水無風不起浪,其實沒有微風,水也不會起皺紋,沒有孤葉飄落水面,水亦不起連綺。所謂心境,便是說人心中之狀態:或平靜、或不安、或狂燥、或憤怒等等;又或是停留於過去之情事、或前贍於未來、或專注於當下之人事物、或流連於不實於空想;又或是自主的、或是受捆的;又或是通達的、或是受阻閉塞的。從時間來看,能看過去、能現在、能未來,或能判該現在時卻未來、該未來時卻困於過去等等;從空間來看,為每一個時間提供了內涵,使時間具體了、充實了,因為同一時間裡有不同的空間,而時空之交際加上人際之來往便有人實在的處境,更準確而言,還要加上累積而來的背景所造作的社會文化處境 ,而社會人文離不開經年累月之人之心境之結合交錯而成;從心之分類來看,可談人之心情、心思與心意;再談情之剛柔、心思之細密透徹、心意之堅強耐久與否等等;再細察又可談心之糾結之處、心之札根之處。
表面上,以上似乎只把心境的各種變化和現象指點出來,然則若細察可發現心境之各種變化其實離不開它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心境之快與慢、急與緩)、空間(地理環境、上下左右)、層次(先後高底)、心內心外等等之「關係」,又與他人之關係。若說在讀經上,則角色與角色之間之關係、地位高低之關係、時間歷史之關係、地方和政府之關係,以及聖經口頭傳統與作者之關係、作者與作品之關係、作者與文中人物之關係、與當時寫作對象的關係,以至與我們今日讀者之關係。再者,我們亦可以進一步追溯作品時代與我們身處的時代之關係。而其中,不外是心境之在規範中的千變萬化。
追根溯源,這「心境與關係的查經法」其實乃一思想方法,講究的是一思想架構之運轉。再者,此思想方法也不是原創的,而是延續中國人一脈相傳的思想模式。唐君毅先生晚年致力整合而大成《生命存在和心靈境界》,其中所謂心靈九境涵蓋人生各境界,又以知情意、體相用、時間空間層次九個向度來觀各境。陳建民先生對唐君毅先生之九境曾作如此概述:
簡介:(一)時間空間層次
思想情感意志
体相用
(二)作者<>作品<>讀者--的關係
(三)心靈<>心境<>作為
「心境與關係的查經法」之原始思想架構乃取經於此,經陳建民先生結合其英文文學素養,開創此查經法。
文學敘事
人之愛讀、愛聽故事,自古如此,自小如此。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以及後來的民間故事、戲曲、小說也常常用故事來傳誦一些教訓,以及銘記英雄人物,甚至傳播宗教信仰的,就比如說西遊記。
故事背後有作者,有敘述者,故事中有人物,有情節,有起伏轉折、高潮結局,有對話,有人物之衝突和化解。
心境與關係之查經法及其文學敘事閱讀法之關係
然而,到底此查經法如何應用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