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閱讀與詮釋的界限
有了這些相對的因素存在,我們如何決定我們所讀出的意思是真有意義的,也即是說每一個人的閱讀都是相對的。其實所謂的意義在不同人身上及在不同時代都不同,而且意義意涵有沒有用。一個覺得某段經文有意義的時候,意思是說有用,不論是直接的應用於客觀環境上,還是在改變個人心境上。這樣說來,甲君覺得有用的經文,乙君未必覺得有用。對甲君有意義的,經乙君則未必,將一段對乙君而言還沒有意義,意節尚不覺得有用的經文解釋得多詳細多正確都好,一樣是沒有用。這現象是個事實,而且在教會裡更是明顯。我們即或要否定它而提出一個「正統的」的解釋,事實上在實踐上卻出現許多暖昧之處。
基於這許多的暖昧性,又站在一個立場,相信聖靈是住在每個信徒心靈親自教導人明白神的話。
我們必須確立幾個原則:
一、人的主觀性是必然有的:在閱讀聖經的過程中,不論是受過嚴格訓練的聖經學者,或是沒有受過訓練的初信者,都會誤讀的可能。受過訓練者本意是要有合乎中道「按著正意」的來理解真道,但有時候其訓練出的理論之前設已有其主觀性在當中,如歷史批判釋經法(historical-critical criticism)本身過於強調歷史背景的釋經法使到它忽略了文本超越歷史的自主性。
二、人人有權認識和解釋聖經:基於信徒皆祭司的信念,我們必須相信神已賦給每一個信徒有認識聖經的能力,有從神的話語獲得他在神面所渴慕得到的。不論他受過訓練也好,沒有也好,這是身為基督徒的權力和本能。
三、神的靈親自教導:信徒認識聖經之本能,關鍵的是神的靈居住於信徒心裡成為真理的教師,教導信徒明白一切關於神的事;這樣我們有理由相信,聖經既是上帝賜給他們作為指引和生命糧食,信徒當能明白。這樣的信念,基礎在於讀經者不是把聖經和上帝當作一個對象來研讀,而是將自己的生命投注於這個更大更瞭解他的上帝及祂的話語裡面,他所作只是承襲上帝透過自己的話所有賜給他的恩典。
四、嚴謹的訓練是有必要的:雖說第二和第三點是可以確立的,卻不排除了其有限性和主觀性在閱讀過程帶來的負面影響,即大大偏差經文的原意,故按第一個原則,雖有第二和三個原則為前題,盡可能有嚴謹的釋經訓練是需要的,其目的不是使釋經專業化、學術化,而是明白到人自我的限制和軟弱,故而自我要求有自我指判的態度,也容許他人來對照和指正。
五、讀經的目的在於有「用」:有好的訓練不一定有正確的閱讀,有正確的閱讀不一定有「有用」的閱讀,所謂有用的閱讀是指結合並落實於生命的閱讀。這又回到第一點,我們或許有主觀的閱讀,或許有可能誤讀,但神的的主動和啟示性是不可抹殺的。一般在學術討論中,這種考慮神的靈跨越一切嚴謹合法的釋經原則而使一個不一定懂得何為釋經的人聆聽到神的心意,這是在人的有限中顯出神的無限。
六、只為有「用」可能陷入私意讀經:有第五點的可能性,卻不代表合理化其作法,因為所謂神的靈的感動,依然可能陷入主觀的誤解和私意,根本就不是神的意思,故此又必須回到第四個原則。
以上六個原則彼此之間不是互相排斥的關係,而是並存互動的,像陰陽之互動一樣。
簡介歸納式查經法OIA
Observation: Where, Why, Who, What, When, How
Implication: Meaning: So?
Application: So what?
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經內、經後、經前(五)
5. 「經前」世界
所謂「經前」,指的是讀者的世界。
a. 讀者的內心世界
b. 他的性格
i. 情感導向
ii. 思想導向
iii. 作為導向
iv. 理想導向
v. 道德導向
vi. MBTI十六種性格分析
c. 背景
i. 教育背景
ii. 專業背景
d. 年紀
i. 年紀基本的層次和限制
ii. 年紀基本的焦點
e. 影響他的外在世界,包括社會環境──是都市還是鄉村、教會內還是教會外、是保守的教會還是激進的教會、是福音派還是禮儀宗、學校或工作地方
f. 他所處的時代,不同時代會不同的意識型,比如說今天是「後現代」,之前叫「現代」,「後現代者」對理性的看法普遍上和「現代者」不一樣。
所謂「經前」,指的是讀者的世界。
a. 讀者的內心世界
b. 他的性格
i. 情感導向
ii. 思想導向
iii. 作為導向
iv. 理想導向
v. 道德導向
vi. MBTI十六種性格分析
c. 背景
i. 教育背景
ii. 專業背景
d. 年紀
i. 年紀基本的層次和限制
ii. 年紀基本的焦點
e. 影響他的外在世界,包括社會環境──是都市還是鄉村、教會內還是教會外、是保守的教會還是激進的教會、是福音派還是禮儀宗、學校或工作地方
f. 他所處的時代,不同時代會不同的意識型,比如說今天是「後現代」,之前叫「現代」,「後現代者」對理性的看法普遍上和「現代者」不一樣。
經內、經後、經前(四)
4. 經後世界
有台前必有幕後,所謂的幕後即是「經後」的世界。
a. 是作者的背景
b. 寫作的背景和因由
c. 時代背景、塑造那時代的其他因素等(參「解經三層次」前言)
d. 聖經裡每一卷書都應該有成書的各層次背景
i. 塑造該書之於當時代與第一代讀者或受眾間之關係
1. 意即當他們讀這經文,自有其塑造成之意義,到今天亦然。
但我們即知道聖經之文字世界自有文字世界獨立自主、能傳到各代仍蘊涵的意義世界的一面,又有依存於時代和讀者的理解空間的一面,我們便必須肯定其獨立自主的一面必須帶來某種意義空間的顛覆,意即不論何人、不論他帶著甚麼背景和意圖,在與經文接觸的一刻,就必然不可避免的受到經文意義的挑戰。或許我們會懷疑,如果有人不是帶著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經文的挑戰,而是主觀和封閉的態度來閱讀,那麼經文的意義便不造成對這讀者的挑戰。問題是,不開放自己而接觸經文,經文一樣帶給這樣的讀者一個挑戰,即自我封閉於經文意義之外,使這讀者成為「瞎眼者」,自絕於經文外,也承受因為不願明白經文的警告和教導而有的(不良)結果。
有台前必有幕後,所謂的幕後即是「經後」的世界。
a. 是作者的背景
b. 寫作的背景和因由
c. 時代背景、塑造那時代的其他因素等(參「解經三層次」前言)
d. 聖經裡每一卷書都應該有成書的各層次背景
i. 塑造該書之於當時代與第一代讀者或受眾間之關係
1. 意即當他們讀這經文,自有其塑造成之意義,到今天亦然。
但我們即知道聖經之文字世界自有文字世界獨立自主、能傳到各代仍蘊涵的意義世界的一面,又有依存於時代和讀者的理解空間的一面,我們便必須肯定其獨立自主的一面必須帶來某種意義空間的顛覆,意即不論何人、不論他帶著甚麼背景和意圖,在與經文接觸的一刻,就必然不可避免的受到經文意義的挑戰。或許我們會懷疑,如果有人不是帶著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經文的挑戰,而是主觀和封閉的態度來閱讀,那麼經文的意義便不造成對這讀者的挑戰。問題是,不開放自己而接觸經文,經文一樣帶給這樣的讀者一個挑戰,即自我封閉於經文意義之外,使這讀者成為「瞎眼者」,自絕於經文外,也承受因為不願明白經文的警告和教導而有的(不良)結果。
經內、經後、經前(三)
3. 經內世界
我們可以把「經內」世界分為「經後」及「經內」。所謂「經內」是指經文內的世界,是經文內人物的世界、上下文的經文意義、整卷書完整的意義等等,像看舞台戲的時候在台前所演出的一切。
a. 文字世界
b. 作者(也屬經後)
i. 作者的心靈和心境:心意、心思、心情、心眼
ii. 寫作背景
1. 時代背景
2. 為何要寫?動機
iii. 用詞:形容詞、節奏快慢、連接詞、語氣、轉接語、鏡頭之轉變等
iv. 與經文內的角色如福音書裡的人物或書信裡的收信人有何心境上的文交織?在何處可見:
1. 在評論中
2. 在呈現角色的角度上
3. 在上下文中:如前後談甚麼主題、前後有哪些人物出現過等
c. 角色
i. 有哪些人物出現
ii. 對話呈現甚麼心境?
1. 有何用詞: 形容詞、節奏快慢、連接詞、語氣、轉接語、鏡頭之轉變等
2. 心眼在哪?
iii. 人物背景:出身、剛發生甚麼事?
iv. 有何作為?將要(會)作甚麼?曾作甚麼,以至有某重想法、期待?這叫心境的上、下游。
我們可以把「經內」世界分為「經後」及「經內」。所謂「經內」是指經文內的世界,是經文內人物的世界、上下文的經文意義、整卷書完整的意義等等,像看舞台戲的時候在台前所演出的一切。
a. 文字世界
b. 作者(也屬經後)
i. 作者的心靈和心境:心意、心思、心情、心眼
ii. 寫作背景
1. 時代背景
2. 為何要寫?動機
iii. 用詞:形容詞、節奏快慢、連接詞、語氣、轉接語、鏡頭之轉變等
iv. 與經文內的角色如福音書裡的人物或書信裡的收信人有何心境上的文交織?在何處可見:
1. 在評論中
2. 在呈現角色的角度上
3. 在上下文中:如前後談甚麼主題、前後有哪些人物出現過等
c. 角色
i. 有哪些人物出現
ii. 對話呈現甚麼心境?
1. 有何用詞: 形容詞、節奏快慢、連接詞、語氣、轉接語、鏡頭之轉變等
2. 心眼在哪?
iii. 人物背景:出身、剛發生甚麼事?
iv. 有何作為?將要(會)作甚麼?曾作甚麼,以至有某重想法、期待?這叫心境的上、下游。
經內、經後、經前(二)
一、聖經:文本—上帝的話
• 聖經是上帝的話,同時也是一個文本。
• 既是文本,就能閱讀,也按文本的條件出現,有其客觀出現的時代。
• 主要由文字組成,就自然有文字的條件、規則、特色和優點。
o 這樣,就有規矩可循
• 有別於其他的傳播媒體,不是畫、不是影象。
二、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認識讀經或解經的活動
1. 解經:理解和解釋
a. 理解甚麼?
b. 如何理解?
c. 向誰解釋?
2. 解經三層次
許多聖經的內容最初是口傳的,後來才成書
口傳的時候有其意義和內容有其生存人心靈的空間
成書時亦有另一些成書的社會與人心共塑的空間
然後,書成以後,文字世界自有文字世界一方面是獨立自主
傳到各代仍蘊涵的意義世界,另一方面卻又依存的,即依存於時代和讀者的理解空間。
對於聖經的內容,我們都當有這樣一個幾個層次的理解
a. 經內
b. 經前
c. 經後
• 聖經是上帝的話,同時也是一個文本。
• 既是文本,就能閱讀,也按文本的條件出現,有其客觀出現的時代。
• 主要由文字組成,就自然有文字的條件、規則、特色和優點。
o 這樣,就有規矩可循
• 有別於其他的傳播媒體,不是畫、不是影象。
二、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認識讀經或解經的活動
1. 解經:理解和解釋
a. 理解甚麼?
b. 如何理解?
c. 向誰解釋?
2. 解經三層次
許多聖經的內容最初是口傳的,後來才成書
口傳的時候有其意義和內容有其生存人心靈的空間
成書時亦有另一些成書的社會與人心共塑的空間
然後,書成以後,文字世界自有文字世界一方面是獨立自主
傳到各代仍蘊涵的意義世界,另一方面卻又依存的,即依存於時代和讀者的理解空間。
對於聖經的內容,我們都當有這樣一個幾個層次的理解
a. 經內
b. 經前
c. 經後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經內、經後、經前(一)
經內、經後、 經前
(The Text: Within, In front of, and Behind)
前言:談讀經解經的心境與關係
何謂「心境與關係」
「心境與關係」分「心境」和「關係」兩面來看。
心境者,以水鏡喻人心,境者鏡也。
人皆知水無風不起浪,其實沒有微風,水也不會起皺紋,沒有孤葉飄落水面,水亦不起連綺。
所謂心境,便是說人心中之狀態:或平靜、或不安、或狂燥、或憤怒等等;又或是停留於過去之情事、或前贍於未來、或專注於當下之人事物、或流連於不實於空想;又或是自主的、或是受捆的;又或是通達的、或是受阻閉塞的。從時間來看,能看過去、能現在、能未來,或能判該現在時卻未來、該未來時卻困於過去等等。
從空間來看,為每一個時間提供了內涵,使時間具體了、充實了,因為同一時間裡有不同的空間,而時空之交際加上人際之來往便有人實在的處境,更準確而言,還要加上累積而來的背景所造作的社會文化處境 ,而社會人文離不開經年累月之人之心境之結合交錯而成。
從心之分類來看,可談人之心情、心思與心意;再談情之剛柔、心思之細密透徹、心意之堅強耐久與否等等;再細察又可談心之糾結之處、心之札根之處。
表面上,以上似乎只把心境的各種變化和現象指點出來,然則若細察可發現心境之各種變化,其實:
(一)離不開它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心境之快與慢、急與緩);
(二)空間(地理環境、上下左右);
(三)層次(先後高底)、心內心外等等之「關係」。
在這三個層次外,又包涵與他人之關係。
若用在讀經上,則角色與角色之間之關係、地位高低之關係、時間歷史之關係、地方和政府之關係,以及聖經口頭傳統與作者之關係、作者與作品之關係、作者與文中人物之關係、與當時寫作對象的關係,以至與我們今日讀者之關係。再者,我們亦可以進一步追溯作品時代與我們身處的時代之關係。而其中,不外是心境之在規範中的千變萬化。有了這心境與關係的方法為基礎,我們可以落實地來看看讀經解經的經內、經前和經後兼顧的釋經法。
(The Text: Within, In front of, and Behind)
前言:談讀經解經的心境與關係
何謂「心境與關係」
「心境與關係」分「心境」和「關係」兩面來看。
心境者,以水鏡喻人心,境者鏡也。
人皆知水無風不起浪,其實沒有微風,水也不會起皺紋,沒有孤葉飄落水面,水亦不起連綺。
所謂心境,便是說人心中之狀態:或平靜、或不安、或狂燥、或憤怒等等;又或是停留於過去之情事、或前贍於未來、或專注於當下之人事物、或流連於不實於空想;又或是自主的、或是受捆的;又或是通達的、或是受阻閉塞的。從時間來看,能看過去、能現在、能未來,或能判該現在時卻未來、該未來時卻困於過去等等。
從空間來看,為每一個時間提供了內涵,使時間具體了、充實了,因為同一時間裡有不同的空間,而時空之交際加上人際之來往便有人實在的處境,更準確而言,還要加上累積而來的背景所造作的社會文化處境 ,而社會人文離不開經年累月之人之心境之結合交錯而成。
從心之分類來看,可談人之心情、心思與心意;再談情之剛柔、心思之細密透徹、心意之堅強耐久與否等等;再細察又可談心之糾結之處、心之札根之處。
表面上,以上似乎只把心境的各種變化和現象指點出來,然則若細察可發現心境之各種變化,其實:
(一)離不開它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心境之快與慢、急與緩);
(二)空間(地理環境、上下左右);
(三)層次(先後高底)、心內心外等等之「關係」。
在這三個層次外,又包涵與他人之關係。
若用在讀經上,則角色與角色之間之關係、地位高低之關係、時間歷史之關係、地方和政府之關係,以及聖經口頭傳統與作者之關係、作者與作品之關係、作者與文中人物之關係、與當時寫作對象的關係,以至與我們今日讀者之關係。再者,我們亦可以進一步追溯作品時代與我們身處的時代之關係。而其中,不外是心境之在規範中的千變萬化。有了這心境與關係的方法為基礎,我們可以落實地來看看讀經解經的經內、經前和經後兼顧的釋經法。
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馬可福音一章廿一至四五節
中式心境查經法
馬可福音二章一至十一節
文:黃厚基
©2005.3.5
在這之前,耶穌曾經在迦百農的會堂裡教導人,滿有權柄,並且趕走了污鬼。之後還治好了西門岳母的病。這一趟再回來,眾人聞風而來。這一次的聚集,讓我們認識了幾方面的人:一、癱子;二、四個把癱子抬來的人;三、經學家;四、耶穌。
一、癱子:這癱子是誰?沒名沒姓。但我們可以知道他行動不便,而且癱瘓的原因可能與犯罪有關。
在我們四周圍也有許多行動不便的人。今天,肉體上行動不便的情況比以前少了,心靈上癱瘓而「行動不便」者多了。癱瘓的人不能自己就醫,心靈癱瘓者也沒有心靈的動力去尋求幫助。
這癱子癱了多久不清楚,但肯定是需要人的幫助,所有那四位無名氏出現來幫助他。
常常有需要幫助者,不論是罪的捆綁、沉溺性問題、心理問題等,最困難踏出的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有問題,而且需要別人的幫助。
罪常常是許多問題的癥結點,能解決罪的問題,其他的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四個人:我不知道那四個抬著他去找耶穌的人,是用甚麼話來鼓勵(勉強)他肯去找耶穌,或者是強逼那癱子去。相信是出於關懷和憐憫,他們付了代價、承擔一些麻煩,把癱子抬到耶穌那裡,還要拆去房頂從上面縋下。耶穌稱讚他們的信心。信心帶出行動,承擔不便,花上代價,背著麻煩。沒有甚麼大異象或先知的講論,就只是簡簡單單地把人帶到耶穌面前,相信耶穌能醫治他。
三、耶穌:這段經文中的主動者是那四個人,耶穌是回應者。耶穌看見那四個人的信心(當然他也看見那癱瘓者),對比於耶穌在自己家鄉的遭遇,聖經說他也詫異他們不信的心,以至他不能在那裡多行些甚麼神蹟。似乎人心有沒有空間給主,也影響他行不行事。此處的四個人顯然打動了耶穌的心,因著他們信心的行動,耶穌便宣告赦免癱子的罪。
另外,耶穌在回應經學家的時候,又不同於他對四個人的回應,因為他知道他們心中的議論。耶穌怎麼知道的呢?這裡可能反映他的神性,也可以說一位心靈清澈有智慧者,也能察顏觀色間便能知人。
四、經學家(和法利賽人):這些人在人真正需要得幫助時,不但沒有出手幫助,還冷眼旁觀,心不由衷。至人的罪赦了,癱瘓的問題好了,也不替人高興,反而把點放在研究這一些作為合不合傳統,有沒有違反教義,是否是異端。
馬可福音二章一至十一節
文:黃厚基
©2005.3.5
在這之前,耶穌曾經在迦百農的會堂裡教導人,滿有權柄,並且趕走了污鬼。之後還治好了西門岳母的病。這一趟再回來,眾人聞風而來。這一次的聚集,讓我們認識了幾方面的人:一、癱子;二、四個把癱子抬來的人;三、經學家;四、耶穌。
一、癱子:這癱子是誰?沒名沒姓。但我們可以知道他行動不便,而且癱瘓的原因可能與犯罪有關。
在我們四周圍也有許多行動不便的人。今天,肉體上行動不便的情況比以前少了,心靈上癱瘓而「行動不便」者多了。癱瘓的人不能自己就醫,心靈癱瘓者也沒有心靈的動力去尋求幫助。
這癱子癱了多久不清楚,但肯定是需要人的幫助,所有那四位無名氏出現來幫助他。
常常有需要幫助者,不論是罪的捆綁、沉溺性問題、心理問題等,最困難踏出的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有問題,而且需要別人的幫助。
罪常常是許多問題的癥結點,能解決罪的問題,其他的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四個人:我不知道那四個抬著他去找耶穌的人,是用甚麼話來鼓勵(勉強)他肯去找耶穌,或者是強逼那癱子去。相信是出於關懷和憐憫,他們付了代價、承擔一些麻煩,把癱子抬到耶穌那裡,還要拆去房頂從上面縋下。耶穌稱讚他們的信心。信心帶出行動,承擔不便,花上代價,背著麻煩。沒有甚麼大異象或先知的講論,就只是簡簡單單地把人帶到耶穌面前,相信耶穌能醫治他。
三、耶穌:這段經文中的主動者是那四個人,耶穌是回應者。耶穌看見那四個人的信心(當然他也看見那癱瘓者),對比於耶穌在自己家鄉的遭遇,聖經說他也詫異他們不信的心,以至他不能在那裡多行些甚麼神蹟。似乎人心有沒有空間給主,也影響他行不行事。此處的四個人顯然打動了耶穌的心,因著他們信心的行動,耶穌便宣告赦免癱子的罪。
另外,耶穌在回應經學家的時候,又不同於他對四個人的回應,因為他知道他們心中的議論。耶穌怎麼知道的呢?這裡可能反映他的神性,也可以說一位心靈清澈有智慧者,也能察顏觀色間便能知人。
四、經學家(和法利賽人):這些人在人真正需要得幫助時,不但沒有出手幫助,還冷眼旁觀,心不由衷。至人的罪赦了,癱瘓的問題好了,也不替人高興,反而把點放在研究這一些作為合不合傳統,有沒有違反教義,是否是異端。
訂閱:
文章 (Atom)